宿州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pdf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全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攻坚期。根据《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安徽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明学校“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学校今后五年教育事业发展的蓝图,是全校教职工共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一、“十二五”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在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培育“建应用专业群、走校地合作路、创文化育人牌”的办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成绩,基本完成“十二五”主要发展任务,为学校“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办学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全日制在校生17392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6057人。荣获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省第九、十届文明单位,第一届省教育系统文明单位,省优秀教学管理单位,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二)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1.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现有5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获批和立项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专业1个,省重点学科1个,省特色专业7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和新建专业13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专业占专业总数的33.9%。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构建了“两个共建、三个合作”的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1】、“三结合、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2】。
3.质量工程建设成绩突出。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16项,拥有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1个、重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6项、卓越人才培养项目6项、MOOC项目3项、精品课程1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实验实训中心6个、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9人、教坛新秀10人。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
(三)科研实力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1.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获批厅级及以上科研立项项目296项,其中,国家级11项(国家自科基金6项、国家社科基金5项),省部级项目33项,市厅级项目252项,获批科研经费1934万元;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农业部项目、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等立项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发表学术论文2615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271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52部。获得软件著作权86项,实现零的突破。授权专利1057项,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成绩。现有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及省级科研平台,其中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光电信息材料与新能源器件团队获批为安徽省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作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中心”组成之一获批为“安徽省智库项目”,实现了省级创新团队、省级智库建设零突破。
3.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成功举办了“2012在皖高校-宿州协同创新高层论坛”,“宿州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首批“2011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签署各类产学研合作协议182项,共选派教师331人到地方挂职锻炼,25名教师入选“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
4.服务区域发展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围绕宿州市支柱产业和皖北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矿井水害防治、特色种植业、城乡一体化三个方向,依托学校科研优势,开展技术合作与开发、成果推广及应用。3项技术规程通过审核作为推荐性地方标准发布实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3项;实现各项技术合同额967万元;获市科学技术奖励3项。与省工商联联合成立“皖北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学院”,与安徽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联合举办了地质工程专业继续教育脱产学习班,与宿州市人社局联合组建了“宿州市人事考试培训基地”。开展成人非学历继续教育及其他岗位培训2.33万人次。
(四)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坚持“引培并举”,积极实施“一计划”、“四工程”【3】,现有专任教师68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3人,副高级职称18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33%;博士69人,硕士521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86.6%;“双能素质”332人,占48.8%)。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初步形成,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团队建设渐显成效,柔性引进省高校领军人才1人,引进教授1人、博士51人,获批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教学名师5人。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招收博士后进站研究人员2名,培养校级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人、优秀学术技术骨干15人、专业带头人45人,选派教师参加各类进修716人次。遴选和培养了校级“双能型”教学团队6个、教学团队18个、创新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新突破
教职工赴海外访问交流或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研修等活动达103人次, 12名教师赴国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71名学生赴国(境)外高校交流学习,共聘请外国专家20名,与国外(境)各地签订友好学校框架协议高校10余所,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六)内部治理更加科学规范
《宿州学院章程》经省教育厅核准生效,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有了基本准则和依据。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内部控制机制更加完善规范。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等事项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人事管理综合改革,调整优化管理、教学等机构,完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年度综合考核办法、各级各类岗位年度考核办法。建立健全财务、审计、资产、采购、基建、后勤等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重大经济事项科学论证、集体决策制度,强化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七)大学文化富有鲜明特色
1.实施“创优秀大学文化”工程。形成了学校特有的“三馆三所一园” 【4】文化载体,把优秀学子孟二冬精神,贯穿于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凝练了“友善、博学、务实、奋进” 校训、富有特色的校徽和气韵丰盈的校歌;培育了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成功探索出具有地方性、应用型特征的大学文化建设模式,受到央视媒体关注。
2.大学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大学文化研究中心获批为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获批省(厅)级项目11项,发表有关研究论文129篇;《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弘扬孟二冬精神,建设优良学风》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承办了首届安徽省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研讨会;获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3个、思政课程教师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1个(三馆)、省级网络文化发展中心。积极开展大学文化研究,努力探索大学文化建设模式,开辟文化育人的多种途径,构建融合工程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校本文化课程体系;设置地方和企业文化类课程,增加文化类选修课,创新和传承了地方优秀文化,引领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八) 办学条件切实改善
1.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逐步优化。12#学生公寓、第三食堂、煤矿勘探工程技术中心、机械工程技术中心建成使用,实施“空调进高校”、水电扩容、煤改气和“绿化提升工程”等项目,实习实训大楼主体基本完工,体育馆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新征地254亩。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教职工收入稳步提高。建设了21#专家楼。学生资助体系健全,奖助金额达到1.49亿元。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序推进。开展“护校安园”、“打非治违”等专项整治活动,平安校园建设深入推进。
2.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加快。建成连接两个校区的双栈【5】校园基础网络,覆盖除学生宿舍外的全部区域。建成专业化网络和数据中心机房。建设了数字图书馆、数字迎新系统、学工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应用信息系统,构建了集信息发布、事务管理、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网络平台。
3.图书资源更加丰富。新购图书向应用型专业和重点专业倾斜,增加外文原版纸质图书数量,馆藏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完整、结构更合理。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的增长动力加速孕育的态势没有改变。安徽省主动融入国家三大战略【6】,积极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实施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7】,奋力建设“三个强省”【8】。宿州市抢抓全省经济调转促的有利时机,奋力建设创新型“四个宿州”【9】。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人才成为创新的第一资源,高校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国家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定了三步走的规划,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同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引导、激励、加快推进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变,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安徽省积极实施“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宿州市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在宿高校建设,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学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机遇无限,舞台广阔,同时面临挑战更大,任务更艰巨。
学校转型发展起步较早,应用型办学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研与服务能力、高层次人才与团队、内部治理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特别是没有形成标志性、品牌性的竞争实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任重道远。学校要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和实践,充分发挥人才库、创新源和智囊团的重要作用,服务安徽经济社会调转促,为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总的来说,学校发展机遇和挑战共存,机遇大于困难和挑战,具备加快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有利条件。未来五年是学校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充分发扬宿州学院人不畏艰难,敢闯敢拼,能打硬仗的精神,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转型发展,加速崛起,努力实现学校发展新跨越。
三、“十三五”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10】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时代特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向应用型深度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贡献力量。
(二)发展思路
以《宿州学院章程》统领,面向国家与安徽省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科学前沿,扎实推进学校“四个全面、四个提升”【11】战略布局,坚持“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特色化”发展思路,主动对接安徽省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六高”建设【12】,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实力,彰显鲜明办学特色,为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圆满完成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力争实现专业硕士学位点零的突破,建成在全省同层次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2.主要发展目标
(1)办学规模与层次
稳定发展办学规模,突出本科办学主体,停招专科生,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8万人左右,成人学历教育6000人左右。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争取专业硕士点实现零的突破。
(2)学科建设
动态遴选校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6个左右,培育省级重点学科2-3个,增加1个学科门类、2-3个新学科,建成一批有显著贡献度的、直接面向应用的特色学科,部分应用型学科同类院校领先水平,个别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3)专业建设
每年新增2-3个、改造2-3个本科专业,专业数量发展到60-65个;建成10-15个省内特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与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一批专业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建成6个国内有影响的、专业间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且服务同一产业链的专业集群,成为学校专业整体发展的“领头雁”。
(4)人才培养
整合学校优势学科,注重内涵发展,提升培养质量,试行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大类招生与培养,并逐步推广实施。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形成以“五位一体、三个融合、四创联动、三种模式、五个协同”【13】为标志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加大国际合作与办学力度。继续开展“3+1+2本硕连读”合作办学,加大台湾交流项目力度;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合作;采取学分互认等形式,加大短期出国交流学习力度;提高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和引智层次,争取达到30名。
(5)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打造4-6个创新团队,争取获批1-2个省级创新团队;重点建设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宿州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5个创新平台,新增省级平台2-3个;省厅级以上项目50项/年,科研成果类奖励3-6项,横纵向项目年均经费800万,国家发明专利40项,国际专利有突破。
积极申报“国培计划”项目【14】,力争实现零突破,初步形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继续教育项目群和高层次培训品牌。
(6)师资队伍建设
专任教师规模总数达到900人左右,外聘教师220人左右,折合教师总数达到1012人。积极围绕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协同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团队引进与培养,实施100名博士引进计划,10名带头人、80名骨干教师国境外培养计划,300名双师培养计划,建设10个高水平团队、10-15个“双能型”教学团队、15-20个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
(7)大学文化建设
建设校史馆,以“四馆三所一园”【15】为依托,进一步丰富大学文化建设内涵,彰显大学文化特色,提升育人成果。打造一个高品位文化传播平台,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文化活动场所,推出一批宣传学校精神的宣教成果,建设一流的校园景观,培育一批大学文化特色与品牌活动,推出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学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形成与学校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相适应的文明优雅、品位高雅、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8)办学条件建设
完成实习实训大楼、综合体育馆建设。完成新征地一期项目工程建设和二期项目工程建设前期手续,计划总建筑面积12.58万平米(不含室外基础设施工程),计划投入资金约3.07亿元。
建设先进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高效节能的云数据中心、高水平数字校园基础支撑平台、专业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服务能力。
稳步推进纸质图书更新,加快馆藏纸质图书数字化和专业数据库、电子期刊建设,增加外文数据库的数量和种类,满足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加强与地方合作交流,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四、“十三五”发展主要任务
(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优势学科与品牌专业
围绕安徽省和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等产业结构调转促目标,坚持“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发展导向,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发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建立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的高水平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1.积极培育应用型学科。围绕我省产业链、创新链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建立2-4个直接面向应用的特色学科,基本形成国内知名度较高、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体系。建立学科建设特区,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大力培育地质工程、生物技术、应用化学、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硕士学位点,力争实现专业硕士学位点零的突破,形成结构更为合理、支撑面较宽、能体现学校特色优势的学科体系。
2.加大专业改造整合力度。推进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调整、改造、缩减传统非应用型专业、就业状况差的专业,对一些可持续发展但应用型能力弱的专业可隔年招生或停招,对相近专业采取整合、归并,提高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加快商贸管理类、机电制造类等专业改造,增设物流工程等专业;加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建设,加快汉语言文学、美术学、音乐学等专业改造,实现文化艺术类专业群的特色发展;根据安徽省和宿州市区域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矿产资源类专业群、生物化工类专业群、信息技术类专业群的办学实力。
3.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精心打造学科专业特色,按照“重点专业对接主导产业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专业建设思路,形成一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类、工程类、服务类专业,并逐步形成新的特色专业集群。启动应用型专业标准编制工作,探索建立应用型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确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启动专业认证与评估校内试点工作,对地质工程等7个专业先行专业认证建设,把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工科专业作为试点,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推进其专业建设,使工程教育水平达到国家认证标准并逐步推广到其他工科专业。
4.强化拓展重点专业建设。重点发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网络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电子商务等6个专业,以之为核心,逐步打造成品牌专业,形成支撑皖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6个专业集群,扩大重点发展专业群的招生规模,在总规模的50%以上,并发挥它们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相关专业共同发展。
5.积极培育专业学位生长点。稳步推进与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等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积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积极探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力争获批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在地质工程、应用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率先取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突破。
(二)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立应用型专业及其核心课程标准,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学与科研生产“三个融合”,构建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立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需要,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应性、特色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进一步完善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类综合改革项目、“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项目,形成一批科学先进、可复制可推广的教改成果。
2.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五个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构建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推进的创新创业课程、讲座、训练、竞赛、成果孵化的“五位一体”教学体系。
3. 深化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制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学生个人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校教师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法,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
4.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积极打造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四创联动”实践平台;以优势学科为支撑,联合地方骨干企业共建或以企业为主体,联合建设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共建共享,大力推动宿州市各级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学校大学生全面开放。建设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导师等多方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实施大学生科研立项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完善创业竞赛体系,以赛促创、突出品牌、扩大参与,强化创新创业赛事育人效果。
5.加速创业孵化与成果转化。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型、“互联网+”产业型、公益创业型创新创业“三种模式”,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创新创业路径。加强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升级改造,建立创业场地、项目路演、创业孵化、技术平台四级空间;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匹配资源、基金扶持、筹资融资及孵化管理,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和项目孵化。充分利用宿州市科技创业园及学校大学生创业园等,建立以大学生创业集群为动力的螺旋式发展新模式,形成创新创业孵化培育与项目成果转化体系。
6. 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内容;配备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并建立淘汰制度,切实提升业务水平,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予以倾斜;聘请知名学者、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7.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巩固与美国卡斯尔顿州立大学、苏比利亚湖州立大学、韩国全州大学等已形成的多种中外合作培养模式,达成学位项目3个,非学位项目7个,推进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分段培养的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中遴选培育一批中外合作办学示范项目。依托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学院与专业加大双语课程建设力度,部分专业试点引进原版教材,积极利用国外开放共享课程资源,稳步推进国际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三)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科研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主动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教融合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科研合作平台和科技团队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多出高水平应用型研究成果,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实现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1.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
(1)创新科研项目管理与运行机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学校、院(部)、项目负责人三级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与监督约束机制。
(2)创新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实行二级学院目标考核责任制与分级考核相结合的机制,科学制定考核目标,分级考核。实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3)创新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与市政府及有关局委定期对接机制,征集政府、企业在管理、规划和技术等方面的需求,汇总后定期发布课题公告,鼓励教师积极承担。以“宿州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加强与协同单位协作力度,建立完善协同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校的合作机制。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促进优势互补,推动学校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加速企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同进步。
2.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1)强化科研平台内涵。继续推进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类省级平台建设;加强“宿州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平台建设,积极推动“煤炭水害防治”、“特色种植业”、“城乡一体化”三个方向工作的开展,突显平台学术成果,提升平台贡献;筹建新的科研平台,增加“云计算产业与应用研究”方向,服务宿州市云计算产业发展。
(2)新建校企合作平台。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和教育资源优势,与企业联合,共同申报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省级)工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加强协同创新发展
(1)培育新的重点研究方向。依托学校计算机学科、人才优势,牵头企业组建“云计算产业与应用研究院”,做好云计算产业和市场分析工作,为宿州市云计算发展战略、重大项目技术支持、重大核心技术研发、制定市场战略提供帮助,集聚人才,推动宿州市云计算产业化发展,促进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组建“宿州学院食品检测中心”,建立食品检测中心,集研发与服务于一体,服务宿州市及周边食品行业。参与宿州煤矿水害防治和塌陷区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2)积极培养协同创新人才。探索校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各自优势特色学科及优势学科群,共同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互聘师资、共享课程和实验室资源等途径。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新高校战略联盟,共同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大平台。探索校企(行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选择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服务产业升级转型和结构调整,从而探索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着力构建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新机制。探索校地(区域)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与政府机构、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共建科学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行业研发中心和研发基地,促进科技资源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开放。构建多元化的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学科交叉型、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4.推动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
(1)建立地方产业技术联合体。重点建设宿州学院—宿马现代产业园科技工作站,探索新型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建设之路,争创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围绕宿马现代产业园食品(农产品)深加工、信息光电材料等相关产业,聚集和整合学校研发优势资源。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介入产业链建设的各个环节,形成以科研人员创业行动为主导的一体化、联动式、合作型、长效性的产业技术联合体。
(2)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依托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进行成果的中间放大实验,加速成果转移、转化,构建成果转化平台,使校企双方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相互支持、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政策引导扶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基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孵化”科技成果,加快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显著提高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
(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队伍,增强教学科研创新实力
努力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加快形成高水平应用型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切实发挥人才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积极性、创造性。
1.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认真落实新教师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依托教师能力发展中心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精彩微课等系列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位青年教师。积极申请省教育厅开展的“专家进校”项目,助推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继续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升青年教师学历和学位层次。
2.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修改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的相关文件,逐步提高人才引进待遇,实施“大泽学者计划”,设立人才特区,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和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打造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继续加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优秀学术技术骨干、专业带头人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培养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推进校企校地深度合作,探索建立嵌入式校内工厂,依托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省级协同创新平台,设置博士后流动岗位和科研流动岗位,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优秀博士毕业生和科技人才,提高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培养质量和效果。
3.完善“双能型”教师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和考核体系。开辟实践锻炼基地,积极建设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继续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加大监督考核力度,确保实践锻炼效果。吸收社会资源,引进和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聘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做外聘教师,搭建教学科研团队、技术创新团队和技术攻关团队。
4.大力推进“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依托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实施包含专业带头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和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在内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努力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主体、青年教师广泛参与的专兼结合、团结协作的“双能型”教学团队。以“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和“教师在线学习平台”为依托,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实施产学研用合作,提高教师双能素质。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遴选和建设一批校外“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探索建立“校企互助、共同培养”的“双能型”教学团队培养机制。
5.积极实施“教师国外研修工程”。进一步完善教师外派工作机制,有计划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境)外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或社区大学开展访学、进修及合作研究等。
(五)建设高水平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
坚持依法办学,以《宿州学院章程》为准则,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优化学校治理体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学校决策、考核、激励、问责、督导等工作运行机制,建设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管理、服务和支撑体系。
1.加强依法办学制度建设。以《宿州学院章程》为统领,进一步开展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立、改、废、释”工作,逐步建立完善、规范、统一的依法治校制度体系。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学校管理体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以学术委员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学代会、团代会和其他各项民主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加强统战工作,发挥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和党外知识分子在学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加强内部运行机制建设。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积极适应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推进教育教学、干部人事制度、科研、后勤等改革,建立规范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奖惩机制,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激励全校教职工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积极建设特色鲜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重点推进二级单位目标管理,落实校院两级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严格落实学校重大事项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机制,贯彻落实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年度审计全覆盖制度和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三查三单”制度,强化内控、防范风险。
(六)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文化体系,彰显独特个性魅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主动服务于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和形成特色大学精神,建设高水平大学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发挥建设示范引领作用。
1.建设特色大学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倡导“三风一训”文化认同,扩建“三馆”,建设校史馆,丰富“四馆”内涵,巩固、拓展、提升“四馆三所一园”的文化育人成果,弘扬“敬业向学”的孟二冬精神,培育和提炼出特色大学精神,积极推进理论成果在师生思想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形成学校发展灵魂的价值取向。
2.丰富特色大学文化内涵。建立完善宿州学院标识系统,规范学校典仪制度,建立突显学校特色的书画长廊、主题广场、校训石、校赋碑、奇石文化园等文化作品展示区。依托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平台,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出一批高水平的大学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建立校园文化活动特色项目库,开展每两年一届的校级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评选,积极申报教育部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弘扬传承校史文化、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建立个性校园景观文化,建立若干个地方特色文化教育基地,塑造特色校本文化。
3.搭建特色大学文化网络空间。打造特色新媒体,建设网上“四馆”。依托网络文化建设发展中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及辅导员工作室等省级平台,建设集网络思政、网络舆情监控、网络技术服务等于一体的思政教育工作网络教育平台。建立网上党校、团校,建立校园舆情信息分析研究中心。
五、“十三五”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全校智慧力量
1.加强和创新党建工作。发挥党委在学校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考核、管理、选拔、任用的有效体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良、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的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严治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2.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成果应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引导教师积极践行“四有”教师【16】标准和“敬业向学”的孟二冬精神,强化素质,争创一流,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贡献力量。加强党政、后勤管理人员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增强服务教学、服务师生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校园综合治理,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网络思政教育,深入开展法制教育、社会责任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鲜明的学生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进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快办学基本条件建设,支撑学校快速发展
1.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按期完成实习实训大楼、综合体育馆建设。完成东校区扩容13#、14#、15#学生公寓、学生第四食堂、实践教学基地等一期项目工程以及道路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等二期工程项目立项和前期建设手续。优化东西校区功能布局,美化提升校园环境,努力改善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创建美丽校园。
2.加快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优化网络性能,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全面支持IPv4/IPv6、无线接入与移动接入,新增10G以上的出口带宽,建设数据中心后备供电系统、核心数据存储系统、离线备份系统和异地容灾系统。强力推进教学和管理信息化,重点完善MOOCs【17】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及教学管理平台,完善教学、科研、办公、党建、学生、人事、资产、后勤等业务管理平台,完善数据共享平台、统一门户及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拓展网络边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深度融合,形成集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安全、稳定、环保、节能、高效的智慧化校园。
3.提升图书工作服务能力。稳步推进纸质图书更新,优先提供新办专业所需图书,着手馆藏纸质图书数字化工作。加大电子期刊建设力度,逐年减少纸质报刊的订阅量,增加外文数据库的数量和种类。加强与市图书馆的联系,共建宿州地方文化数据库,逐渐建成具有宿州地方特色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库。扩大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工作,进一步发挥图书馆在网络教育资源方面的枢纽作用,为本校师生以及区域内科研机构、企业提供更丰富的优质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三)完善开放办学机制,营建良好发展环境
1.进一步加强省、校、地共建机制。完善宿州市人民政府和宿州学院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宿州学院服务宿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宿州市—宿州学院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实施意见》,实现学校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地方调转促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2.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共赢发展机制。用足用好国家、安徽省、宿州市政府和地方企业关于支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各项政策,制定人才引进、师资培训、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社会服务等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吸引社会资源、人才参与支持学校发展,确保顺利实现学校各项发展目标。
3.积极探索教育质量社会评价机制。坚持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学校的办学水平、效益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使学校教育质量接受社会评价、教育成果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学校不断深化改革、规范办学、提升质量。
(四)建立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解读规划,进一步统一全校上下思想认识,积极营造关心支持学校发展、参与和监督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主体,科学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对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完成时限,明确责任部门,认真做好年度计划,将目标任务和措施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完善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开展中期评估,强化绩效评价考核,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规划目标任务落实情况作为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及时提出预测、预警意见和实施建议,自觉接受监督。
附件:有关张缩略语和名词解释
有关缩略语和名词解释
[1]“两个共建、三个合作”的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即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建专业、共建资源,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研究。
[2]“三结合、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校内校外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和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层、创新能力层。
[3]一计划、四工程:
[4]三馆三所一园:即孟二冬纪念馆、赛珍珠纪念馆、革命传统教育馆、孟二冬精神及传统文化研究所、赛珍珠研究所、布克研究所、大学生创业园。
[5]双栈:双协议栈技术就是指在一台设备上同时启用IPv4协议栈和IPv6协议栈。这样的话,这台设备既能和IPv4网络通信,又能和IPv6网络通信。
[6]国家三大战略:指一带一路、 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
一带一路:习总书记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京津冀一体化: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京津冀一体化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长江经济带: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
[7]“4105”行动计划:安徽省委、省政府于2015年9月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四大发展目标,十大重点工程、五大保障措施”,简称“调转促”,也称“4105”行动计划。
[8]三个强省:2011年10月,中共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上作报告提出,安徽未来五年将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即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
[9]创新型“四个宿州”:2011年9月,宿州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实力宿州、活力宿州、和谐宿州、幸福宿州”发展目标。2015年12月,中共宿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奋力夺取建设创新型“四个宿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10]“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格治党。
[11]四个全面、四个提升:2015年3月,我校三届三次教代会工作报告,依据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结合实际,提出了“全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提升办学实力;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提升治理能力;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发展保障力”工作任务。
[12]“六高”建设:即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应用型科研创新体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队伍、高水平管理体制机制、高水平特色大学文化体系。
[13]“五位一体、三个融合、四创联动、三种模式、五个协同”:即创新创业课程、讲座、训练、竞赛、成果孵化的“五位一体”教学体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学与科研生产“三个融合”;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四创联动”实践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型、“互联网+”产业型、公益创业型创新创业“三种模式”;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五个协同”育人新机制。
[14]“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
[15]“四馆三所一园”:即在原“三馆三所一园”基础上,增加“校史馆”。
[16]“四有”教师: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17]MOOCS: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2011年以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课程模式,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开放式网络课程,其通过开放教育资源的形式发展而来。MOOCs相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开放共享性、可扩容性、互动性强的显著特征,优势更为明显:第一,参与授课的教师平均水平更高。由于课程的人数没有限制,学生们可以自由地选择高水平教师的课程,所以学习效果更好。第二,学习进程的可控度和自由度更高。第三,学习者的上课地点不受限制。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拥有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免费学习到一流大学的优秀课程。